请点击上面 李氏家风 进宗亲羣
唐末杜光庭的《虯髯客传》、明代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、清人许仲琳的《封神演义》、褚人获的《隋唐演义》及後来最爲百姓耳熟能详的《说唐演义全传》都提到了一个人物——李靖。
《虯髯客传》中的李靖是一个风流潇洒、胸怀抱负的侠客形象,在《隋唐演义》、《说唐演义全传》中则变成了一位半人半仙,会呼风唤雨,撒豆成兵等神奇法术的反隋将领,而在《西游记》、《封神演义》中李靖则摇身一变成了民间熟知的神仙——托塔李天王了。
托塔天王 李靖
李靖跨越三界,穿越商周隋唐,且在民间传奇、话本、戏曲、小说中形象百变,设想若有一个中国古代人物奥斯卡,他绝对可以胜任最佳男配角奖。在他的烘托下,红拂女、虯髯客、姜子牙、哪吒、孙悟空、秦琼、程咬金等主角形象光芒四射、大放异彩。
李靖在唐代一直地位尊崇。在大唐的统一战争中,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;在李世民开疆拓土、平定四边的战争中,他击败东突厥,生俘颉利可汗,爲唐太宗赢得「天可汗」的不世荣光。李靖生前被唐太宗封爲卫国公,贞观十七年被请进凌烟阁,名列第八位;死後又被请进武成王庙,与孙武、白起这些名将一起配享武成王姜子牙,成爲十哲之一,而关羽、张飞甚至包括再造大唐的功臣郭子仪、李光弼等人只屈居其次,成爲陪享姜太公的七十二弟子。至於另一战神关羽被封圣是在宋以後的事了。
李靖被神化,唐玄宗、唐代宗父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唐玄宗於天宝元年设立十节度使,以备东北与西南方面外族的威胁,当时最大的威胁显然是来自西南方面的吐蕃。据《佛祖通载》称,「天宝癸巳(十二载),吐蕃围凉州,三藏不空诵《仁王》密语数番,有神介胄而至。玄宗问爲谁。不空曰,北方毗沙天王长子也。数日,凉州捷报有神兵至,玄宗遂召军垒皆立毗沙天王祠。」唐代不空译作的《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》也有类似记载,称天宝元年,安西城被蕃军围困,毗沙门天王於城北门楼上出现,大放光明。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,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,地动山崩,蕃军大溃。
「毗沙门」爲梵语,意爲多闻,也即北方多闻天王,四大天王之一,在唐代它又是密宗供奉之神。唐玄宗开元四年,中天竺人善无畏东来,创立密宗,後传至不空,不空在玄、肃、代三朝被奉爲国师,使密宗在民间广受信仰。其供奉的神佛多奇形怪状,其中就有毗沙门天王。今天我们在敦煌唐代壁画中看到的毗沙门天王形象多是雄踞在侧壁,全身武士装,左手托一宝塔。世俗称之爲「托塔天王」。
卫国公 李靖
不空假借「托塔天王」的威力,「战胜」吐蕃兵,取得皇帝宠信,正史有据。据《旧唐书·王缙传》称,「(唐代宗)每西蕃入寇,必令羣僧讲诵《仁王经》,以攘虏寇。苟幸其退,则横加锡赐。胡僧不空,官至卿监,封国公。」此後,安禄山、史思明被儿子杀死,名将仆固怀恩谋乱暴死,吐蕃某次犯阙又突然不战而退……这些偶然现象都与「托塔天王」的帮助有关,让唐代宗「信之愈甚」。在玄宗、代宗父子的大力推崇下,各道州府及营寨并设天王相供养,甚至连军旗上也画上天王像以鼓舞军心,这让「托塔天王」在唐代中後期名声大震,香火极盛。到了宋代,军中供奉毗沙门天王之风更盛,几乎每支部队的驻营地都建有天王堂。「托塔天王」也被尊爲军神。
「托塔天王」与李靖合爲一体绝非偶然,它不仅是官方推崇,也是文学艺术加工及佛教汉化的共同结果。
开元十九年,唐玄宗把李靖请进武成王庙进行供奉,以怀念李靖力擒突厥颉利可汗,扫除边衅的伟大功绩。在对吐蕃屡屡用兵不利的情况下,唐玄宗希望身边能出现似李靖一样神武的将领,辅佐自己重现先祖唐太宗「天可汗」的荣光。李靖配享武成王庙成了其被神化的资本。而李靖被神化的加速却得益於唐中後期兴起的新的文艺形式——唐传奇。
唐代随着佛教的兴盛,佛教徒流行用通俗地演唱佛经故事即「变文」招徕听衆、宣扬佛法,对唐传奇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,也促进了「唐传奇」在民间广爲流布。这一时期出现了如郭湜的《高力士外传》、元稹的《莺莺传》、白行简的《李娃传》、段成式的《酉阳杂俎》、王定保的《唐摭言》等唐传奇以及笔记小说。
而诞生於晚唐的《虯髯客传》,对李靖、红拂女、虯髯客「风尘三侠」的精彩演绎,印证着唐代社会已经开始把民间有关李靖的传说进行文学加工了。明代戏曲家们延续了这一永不枯竭的题材进行创造,如明代张凤翼《红拂记》、张太和《红拂记》、凌蒙初《虯髯翁》等成爲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。
此外,佛教形象爲更利於民间信仰,往往会有一个汉化的过程,如观世音在民间逐渐被女性化,原来的十六罗汉也变爲唐代习惯的十八罗汉了。於是「托塔天王」的原先的外族形象在民间迫切需要一个汉人来扮演,李靖依靠他在官方及民间的出色口碑成了不二人选,水到渠成地摇身变爲「托塔李天王」,之後,在明清戏剧、话本、小说中他不断被艺术家加工创造,其形象多变、性格饱满并且日益深入人心。
关注後回复「宝马」,可以获取答案。
李氏家风
免费发布寻根问祖、联谊互动等信息
投稿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↑↑↑长摁二维码 一键关注 进全国宗亲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