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区块链、虚拟货币圈年度大事 NFT Taipei 国际论坛在 12/16 进入第二天,巧妙的是既使角度不同,但这天上午几个议程都围绕在「NFT 是什麽」、「NFT 怎麽用」、「NFT 到底跟创作有什麽关系」这种直接 NFT Taipei 之名呼应的主题。
刚好,上诉议程有三个角度:有品牌、有创作者,也有位於「中介者」的平台端,含括了由上而下的产业链。听完这几个议程,笔者个人认为要理解 NFT 未来要怎麽发展、要怎麽「出圈」渗透到普罗大众手上,这几个议程所谈到的内容,可能就是最贴近市场与消费者的经验。
品牌端:NFT 能省下行销预算吗?
在《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加速》这场主题对谈中,三位讲者一直在讨论一件事:作为品牌,我到底该怎麽用 NFT 行销?Web 3 又是什麽?怎麽消费者互动?
就算消费者偶尔会发起自发性的聚会好了,但在 Web 2.0 的世代,品牌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单向、被动,就算常常办网路赠奖或实体试乘活动,但那都是一次性;但在 Web 3 世代 ,品牌却能透过代币经济发币给粉丝,让奖励粉丝变成「非一次性」的活动。
熟悉 WEB 3 社群怎麽做的圈内读者,自然很清楚这套作法;WEB 3 社群的规模可能比较小,但普遍来说更有向心力。与谈者还分享特别在明年受到大环境不景气影响,根据估算,全球企业平均将砍掉四分之一的行销预算;在这种锱铢必较的时节, NFT 与 Web 3 有机会让社群行销自动自发,进一步减少投入公关公司的预算。
创作者端:NFT 是工具,但艺术家的「目地」也不同了
NFT 对艺术家到底是什麽?煮雪的人、吴柏苍、王连晟等三位发行过 NFT 的艺术家就特别以亲身经验现身说法。请来这三位自然不只讨论世俗所设想,「NFT 是新的收入管道/赚钱工具」(虽然笔者认为确实是,而且很重要)。
三位艺术家所讨论的,更像「NFT 如何成为艺术媒材的一部分」。 诗人煮雪的人首先就分享 NFT 比起传统纸本更像新的舞台,虽然一开始是抱着纸本出版量少、收入也少,来试试 NFT 的心态没错;但作品经过数位化後,後来可以透过 AR 让人跟诗「合照」产生另一种呈现方式。
「在生成艺术领域,媒材是 100% 跟科技本身进化的。」王连晟是台湾知名的生成艺术(Generative Art,以演算法产生作品)创作者,刚好,这一、两年 NFT 迅速跟生成艺术结合,也让王连晟开始以自己的专长来进入 NFT 领域,曾跟其他四位艺术家参加由 FAB DAO 所发起《百岳计画》,透过程式码创造一万座台湾山岳 NFT 在回归给台湾公益生态系。
回声乐团主唱/OurSong创办人吴柏苍对 NFT 的期许就能就更为明确:跟 Metaverse 连结,所以创办了音乐厂牌「0x0」,把 0x0 定位成 Metaverse 的原生音乐厂牌,组成方式 100% Web 3。在 0x0 NFT 甚至变成了虚拟艺人(无聊猿组成的 Medicine Man & A-POP)。他认为 Metaverse 对音乐产业是一个极佳的实验场,在这 3D model、commercial right、copyright 甚至到 IP 民主化,都可能藉由 Web 3 重新组合在一起。
笔者听三位的个人感想是:或许对艺术家来说,NFT 还是工具,其背後的代币经济机制也不见得能让艺术家赚大钱,但是 NFT 能为艺术家导向「目的」也已经不一样了,一首诗不只能被人读,它也能透过 3D 跟 NFT 化被蒐藏;它能让生成艺术凸显价值,又或是成为 Metaverse 世代的入场卷….
平台端:中介能有什麽新玩法?
上述有品牌端、有作者端,但在 Web 2.0 过渡到 Web 3 的时代,作为连结双方的「平台端」能做的事情或许就更不一样了。在这场论坛里,方格子范明轩就分享了他们跟知名自媒体人 Miula 发行 NFT 的经验。
范明轩解释他们把 NFT 发行计画打成「Web3 智库社群」的想法,整个专案凝聚的社群暨是粉丝,也是参与者;拿到第一种 NFT 的可以加入私密社群,拥有参加专属讲座,阅读研究报告、财报分析的权力。另一种 NFT 则是对外让广告商竞标,标到後就能让身为 KOL 的 Miula 业配,但业配收入却再次回馈给社群形成正循环。
当然,一般非币圈的人要进入社群很不容易,但方格子身为内容平台,最快的方法是用自己站上的教学文章,一步一步教有兴趣的读者办钱包、买币等等降低使用者的门槛。
———
听完以上三场分享,笔者不禁想起「Web 3 之王」a16z 的 Chris Dixon 的论点。Chris Dixon 认为成功且理想的 Web 3 专案不用付大笔的广告费给 Google、Facebook「获客」,而是上区块链发币吸引第一批使用者,让早期认同这个服务、愿意购买这个币的使用者共享币价上涨、或是空投 Token 奖励,并且让他们自发性的推广服务、加入网路。无论是品牌、创作者或是平台端,这次所分享的经验都不断围绕在此一概念上。
核稿编辑:Ann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