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7月26日,妈妈出生在越南西贡(现胡志明市)堤岸一个华侨商人的家庭,原名冯红妹。看了电影《女驸马》後,妈妈把名字改成了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:冯素珍,希望自己也能像女驸马一样聪慧、勇敢、坚强,对爱忠贞不渝。在我们的印象中,越南是个落後贫穷的地方,可在20世纪初,西贡是法属殖民地,曾繁华一时,而堤岸则是最富庶之地。我外公当时在堤岸开有两家铺子、一间茶楼和一家洗衣店。他们平时穿的是西装革履,喝的是雀巢咖啡,用的是法国餐具,吃穿用度十分讲究,一家人过着富裕而舒适的生活。外公家有8个孩子,妈妈排行老三,但她在女孩中排行最大,是名副其实的「大小姐」。可妈妈没有一点小姐做派,经常帮家里做家务,有时一洗就是10个人的衣服。由於妈妈十分勤劳,外婆很喜欢她。
▲1955年回国前,冯素珍(前排左二)与妹妹冯红凤(前排左三)及高中同学合影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,海外一批又一批热血的华侨青年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,在越南的年轻华侨也备受鼓舞。1955年3月,妈妈快满18岁时,怀着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激情,忍受与父母分离的痛苦,放弃优渥的生活,和我大舅、二舅还有一帮同学一起踏上了归国的旅程。途经香港时,二舅被香港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吸引,留了下来。而妈妈和大舅没有受影响,继续归程,来到了祖国的南大门广州。1955年5月至1956年8月期间,妈妈先後在广东华侨补校和广东华侨中学学习。1956年9月,妈妈考取了广州第一师范学校,在那里接受了三年严格的师范教育。妈妈美丽大方、热情活泼、多才多艺,她会吹口琴、弹风琴、拉手风琴,能歌善舞,演话剧、指挥合唱、打羽毛球、打篮球样样在行,还写得一手好字,教学技能出类拔萃,师范毕业时被评爲「五好团员」。此时,恰逢华南师院附小(现爲华南师范大学附小)的叶珠云校长到一师爲学校挑选教师的好苗子,妈妈被她一眼相中了。1959年8月,妈妈被分配到师院附小,从此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,直到生命的终点。叶校长的确没看走眼,妈妈很快就成爲师院附小语文教学的金字招牌。每逢学校上语文公开课,都是妈妈和另一位资深的林老师轮流挑大梁。每逢外地的老师来听课时,叶校长便会指定妈妈去上课,因爲妈妈不仅上课出彩,而且形象出衆,是师院附小的形象代表,学生们都说妈妈的眼睛会说话。妈妈备课非常认真,教案写得规范详细,还在家制作各种教具,刻蜡版备印资料,并不时向在华师大教育系工作的爸爸请教。
▲1980年,冯素珍在华师附小上语文公开课
妈妈不仅课上得好,还十分关心学生。当时师院附小除了招收华师教职工子弟外,还接收石牌地区第一军医大学、中山三院和武警部队等单位的孩子。记得小时候的某年寒假,妈妈冒着刺骨的寒风骑自行车带着我去第一军医大学(当时在暨南大学校园内)家访。那儿的家长都是北方人,他们不像广东人那样在客厅会客,而是把客人让到里屋。每次妈妈和我一进门,家长们都十分欢迎,立马把我们让进卧室那铺满各色棉被的大牀上,还拿出糖果点心给我吃,我在旁边玩,妈妈和学生家长热烈交谈,往往一去就是一整天。妈妈还经常义务给学生补课。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邋邋遢遢的女生,好像家长不怎麽管,每天下课後就到我家报到,简直把我们家当托管所了!她流着鼻涕,还哭哭啼啼,我很烦她,可妈妈每次都细心地给她擦去眼泪鼻涕,再给她补课,还不时留她吃了晚饭再走。妈妈是个急性子,可对学生却十分耐心,特别是调皮的孩子,她不但不讨厌,反而格外用心。妈妈在业务上很出色,可由於她资产阶级小姐的出身,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都未获批准,也没能评上先进,还有人趁机贴她的大字报,妈妈感到十分委屈和苦恼。一次,她恳切地对派驻师院附小的工人宣传队队长说:「队长,我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爲优秀的青年,不知道我哪里做得不够?请您指出来,我一定努力改正。」工宣队长沉默了一会儿,轻声说:「我觉得你早就符合入党条件了。只是你的出身……」妈妈听了队长的话,禁不住热泪盈眶,虽然无法满足入党的心愿,但能得到工人代表的肯定,她已经心满意足了。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,家长们可不管什麽出身,只管老师教得好不好,他们都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妈妈的班上,就连华师附小的同事们,也竭力爲他们的孩子争取挤进妈妈任教班级的名额。1981年,叶校长把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妈妈:一个美国男孩要到妈妈的班上学中文。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妈妈说:「这不仅是教学的小事,更是关系到中美关系的大事,希望你能圆满完成任务!」改革开放之初,华南师范学院开始引进外籍老师给外语系的学生上课,那次引进的是一对美国夫妇,他们带着十岁的儿子一起来到中国。当时广州没有几个外国人,教外国孩子学中文更是没人尝试过,哪个老师敢接啊?可爲了不辜负学校和领导的信任,不让其他老师爲难,妈妈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。这个美国男孩叫卢米高(英文名Michael),他不懂中文,妈妈也不懂英语,这可怎麽教?神奇的是,妈妈竟想出各种办法和卢米高沟通,而卢米高也很快能用简单的中文跟妈妈交流了。卢米高当时十岁,褐发碧眼,长得很高,而妈妈那个班的孩子才七岁,比他矮了一个头,所以他显得特别突出。课堂上,每当卢米高站起来用洋腔洋调的中文回答问题时,小朋友们都会哄堂大笑,前仰後合,搞得他很不好意思,脸红到脖子,再也不想去上课了。在妈妈的教育和引导下,这个班的中国孩子後来不再笑话卢米高了,在他不懂的时候还纷纷给他提示,并且在其他方面帮助他,卢米高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,和班上的孩子成了好朋友。
▲1982年,华师附小二年1班举行卢米高归国欢送会
每逢周末,妈妈都会让卢米高来家里爲他义务补课。我当时很不懂事,感觉十分妒忌,还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,心想:妈妈从来没给我补过课,却把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个小老外身上,她怎麽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我呢?经过一年的学习,卢米高已经能自如地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了。看来,语言不同不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,只要心中有爱,便能在彼此之间架起跨文化的彩桥。即将离开中国时,卢米高与妈妈和这个班的孩子已经难舍难分,卢米高的母亲在机场告别时,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,说:「冯老师,我和米高的爸爸都非常感谢你,你是最好的老师,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!」回国之後,他们还不时寄来明信片和照片。1985年9月,妈妈又收到了卢米高的照片,看到他已经长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,妈妈非常高兴。
▲1985年,14岁的卢米高从美国寄来照片
由於妈妈长期承担公开课等高强度又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任务,压力特别大,长期处於精神紧张、身体透支的状态,偏头痛、颈椎病和胃疼等病痛不断袭来。可妈妈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,加上教学任务繁重,家里爷爷瘫痪在牀,需要她和爸爸一起照顾,她老抽不出时间去医院检查,就这麽一直拖着、忍着。妈妈的包里总是放着一瓶风油精和几块饼乾,头疼的时候就抹几滴风油顶一顶,胃疼的时候就吃几块饼乾撑一撑。1986年,妈妈胃痛越来越严重,饼乾和药物都无法缓解了,爸爸提出陪妈妈去医院做胃镜,结果查出已是胃癌晚期。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後,仿佛晴天霹雳,妈妈可是我们家的支柱,她要是走了,我们的家也塌了!可妈妈知道後,却出人意料地平静,她并没有愁眉苦脸,而是乐观地接受了这个事实。化疗很痛苦,会引起剧烈疼痛、强烈呕吐和大量脱发,我们看着都替她难受,可妈妈每次都表现得很坚强,爲的是让我们安心。在家休养期间,妈妈和以前一样做着各种家务,爲我们解除後顾之忧。我当时还天真地以爲,妈妈这麽乐观,还这麽能干,而且才49岁,一定会好的!谁知道……我当时真应该多爲妈妈分担家务,让她少干点。妈妈去世前在中山三院住院期间,她所教班级的孩子们自发组成慰问团,分好小组,自我排练,并排好场次,每天下午下课後派一个小组到医院爲妈妈表演节目,整整持续了一个月,这让当时中山三院的医生护士非常感动,她们之前从未见过哪位老师受到学生如此爱戴。叶校长也亲自到医院看望妈妈,她强忍泪水,握着妈妈的手说:「小冯,你是我亲自带到华师附小的,我一直以你爲骄傲,这些年你爲学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我代表学校感谢你!」妈妈听了,眼里泛起了泪光。我既爲妈妈高兴,也爲她感到惋惜。妈妈的兄妹感情很好,我大舅、二舅都来看望她。二舅还专门从香港买来多瓶白蛋白,这些营养剂当时中国大陆很难买到,而且很贵,普通人买不起,二舅那时已是香港一家酒楼的老板了。二舅见到妈妈,哽咽地说:「阿珍,如果你当年跟我一起留在香港,就不会像现在这麽辛苦了……」妈妈摇摇头,微笑着说:「二哥,我从不後悔自己当初的决定!」手术和化疗最终都没能挽救妈妈的生命,她於1987年12月去世了。我在整理妈妈的遗物时,发现她的抽屉里塞满了学生亲手制作的小礼物、小卡片,还有不少学生的来信。其中一封信中写道:「冯老师,我现在已经大学毕业,当上医生了,我知道您身体不好,这是我的联系方式,如果您有什麽需要,一定要来找我!」在妈妈的追悼会上,来了上百人,除了亲人、朋友和同事外,大多数是学生和家长,他们来送敬爱的冯老师最後一程。如果妈妈地下有知,应该感到安慰,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▲1955年冯素珍(中)回国时,与同行的越南朋友合影
几年前,我在华师的公交车站碰到以前中山三院的护士长,我跟她打招呼,可她已经认不出我了。我说:「我是冯素珍老师的女儿。」老护士长立马掏出自己的名片,递给我说:「冯老师是我孩子的班主任,你以後如果要到三院看病啥的需要帮忙,尽管来找我,虽然我已退休多年,但在医院里还是有熟人的,一个托一个,总有办法。因爲,冯老师实在是太好了!」老护士长眼里闪烁着泪花。我真没有想到,在妈妈去世20多年後,竟还有学生家长记得她,而且因爲妈妈多年前教过自己的孩子,还愿意爲她的孩子去做好事。妈妈在她的芳华岁月,怀着一颗赤诚之心,回到贫穷落後的祖国,洗尽铅华,爲教育事业默默奉献。她的确做到了人如其名:纯朴、坚毅、勇敢,无论碰到什麽委屈、不公与打击,她对祖国、对党、对教育事业都矢志不渝,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!妈妈的生命是短暂的,但却像流星一样,在天空画出了最美的弧线,在人间留下了最绚烂的光彩。我是一名侨眷,现在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。我将秉承妈妈爱国爱家、敬业乐业、勇挑重担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爲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。
作者:刘铁梅(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)
主编:刘迪生
副主编:锺敏仪
主编助理/排版:赵阳欢
欢迎来稿,邮箱地址:[email protected]
本社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40-148号广东侨联大厦6楼